[原创]黎明前的生死局——辽宁水泥市场调研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近两年,我国水泥行业犹如进入“冰封期”,南方地区水泥企业感到各种不适,而北方地区企业,因长期身处寒冬,对于需求下滑、价格低迷的态势似乎已习以为常。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水泥需求最先见顶的区域,其市场走向尤为引人关注。特别是辽宁省,东北地区唯一的陆海双重通道,地理位置优越,近可辐射黑龙江、吉林、河北和山东,远可抵达长三角、珠三角,乃至海南。
辽宁省水泥行业能否“破冰”、实现蜕变,不仅关乎自身,更将深远影响着整个行业,辽宁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后期必将会对其他地区健康发展构成潜在威胁。
那么,目前辽宁省水泥行业现状如何?产能出清为何如此缓慢?行业整合又走到了哪一步?不同企业经营状况如何?对未来行业发展又有哪些期待与看法?带着上述问题,数字水泥网近日走访调研了辽宁中部地区水泥企业,以期探寻一二。
一、新增产能停滞多年,劣势产能占比40%
2019年辽宁省最后一条新建水泥熟料生产线投产后,近五年间,再无新点火生产线,供给保持稳定。目前,仅葫芦岛地区有一条日产5500吨产能置换生产线,因资金短缺而暂时处于停建状态,具体投产时间不详。
数字水泥网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底,辽宁省共有47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年设计总产能为5300万吨。其中,日产3000吨及以下规模生产线19条,年设计产能为1300万吨,占总产能25%;日产4000-5000吨规模生产线28条,产能4000万吨,占总产能75%。
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近两年,由于水泥市场充分竞争,日产3000吨及以下规模生产线长期处于停产状态。此外,约有15%的日产5000吨生产线,由于缺乏自有矿山资源,也处于相同的境况。综合以上信息,大致可以判断,辽宁省水泥熟料产能中,劣势产能占比在40%左右。
从历史数据看,辽宁省水泥熟料产能利用率波动较为频繁。2013-2014年,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0%和63%,处于相对高位水平。2015年受水泥需求急速下滑影响,产能利用率骤降至42.4%,回落21个百分点。2016-2018年,产能利用率围绕在48%左右小幅波动调整。2019年至2021年,南方市场量价齐升,辽宁南下水泥量增加,从而带动了本地产能利用率显著提升,最高时接近70%。
2022-2023年,因南下与北上双双受阻,水泥和熟料外运量大幅减少,导致产能利用率不断走低,2023年更是下跌至40%左右。
因此,在没有外运加持的情况下,辽宁省本地产能过剩程度高达60%-70%。在调研中获悉,如果辽宁省所有企业统一执行错峰生产,按照实际产能计算,全年停产天数需要达到240天,才能实现供需弱平衡。但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相对优势企业产能实际停产天数往往不到120天。
这意味着,只有当水泥价格上涨到足以覆盖完全成本时,优势企业才有意愿执行全年的错峰生产安排。
总体而言,经过两年的充分竞争,辽宁省的劣势产能已十分清晰,包括日产5000吨在内的约40%的产能处于持续停产状态。而剩余的60%产能,根据企业综合竞争实力不同,年度产能发挥率也有所差异,高的可以达到60%-70%,低的则在30%-50%之间。
二、市场需求跌至底部平台,人均熟料消费量570公斤
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经济体,辽宁省水泥需求曾经一度旺盛。同时,又因为有港口优势,水泥不仅能够北上,而且可以南下到华东、华南的沿江沿海地区。多年来,辽宁省水泥生产和消费总量始终超过黑吉两省60%-70%的水平。
近些年,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放缓,辽宁省水泥需求量逐渐降到了底部平台并盘整。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辽宁省水泥产量达到峰值,为6005万吨;最低值暂停留在2017年,为3688万吨,波峰与波谷差值2317万吨,波动率40%。
2022-2023年辽宁省水泥产量连续两年保持在3800万吨。2024年一季度辽宁省水泥产量同比回落23.7%。鉴于今年外运量或将大幅下降,以及新开重点工程项目被叫停,预计2024年辽宁省水泥产量3400-3500万吨,同比回落8%-10%。
调研时,企业反馈指出,近二三年,剔除外运销量,辽宁本土水泥需求量基本维持在3000-3400万吨的范围波动。与此同时,每年熟料消费量稳定在2300-2400万吨,人均熟料消费量约为570公斤。
因此,结合辽宁省本地水泥需求以及少部分外运量,每年3400-3600万吨水泥产量可以被视为该地区基础维护产量,也就是底部平台。
三、市场竞争几乎达到 “极限”状态,全行业严重亏损
“价格战”作为水泥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在辽宁地区屡见不鲜。
究其原因:一是,该区域内企业集中度相对较低,前五家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仅占67%,与黑龙江和吉林的90%、100%相差甚远。二是,缺少核心主导企业,尽管辽宁省拥有四家全国性大企业,但由于各种因素制约,均未确立主导地位。三是,产能过剩问题极为严重,且不同企业间的产能优劣差异较大,统一错峰生产推行困难,供给已无法得到有效收缩。显而易见,只要水泥和熟料大量外运不畅,本地市场竞争就会愈发激烈。
东北水泥看辽宁,辽宁水泥看辽中。据数字水泥网监测数据显示,自2023年年初以来,辽中地区水泥价格便持续下滑。去年四季度,价格触及底部,p.o42.5散装出厂价由年初的240元/吨下调至190元/吨。
2024年开市,尽管一季度企业错峰生产执行情况尚可,但水泥销售价格也并未因此好转,主流价格仍维持在180-190元/吨的低位。
从调研情况看,辽中地区水泥市场竞争已达到“极限”状态,不同企业销量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银盛、山水、台泥和恒威水泥作为第一梯队竞争企业,其水泥出厂价格为180-195元/吨,四家企业基本满产满销,个别企业甚至供不应求。天瑞、冀东、北方和亚泰等其他企业因综合生产成本偏高,出厂价格在220元/吨左右,销量较少或只有零星出货,同时大部分生产线处于持续停产状态。
尽管第一梯队的四家相对优势企业销量情况看似不错,但实际经营上处于严重亏损状态,仅能勉强维持企业的现金流。据企业反馈,2023年辽宁省水泥全行业亏损高达18亿元左右。今年一季度,预计每吨亏损至少在50元或以上水平。
正如某水泥企业领导在调研中所言,辽宁地区水泥企业销售量再好,也只是代表还活着,挣扎中求生存,没有任何质量可言。若再加上负债压力,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
就在笔者进行调研期间,面对亏损压力,黑龙江和吉林两地水泥企业计划通过实施为期15天的错峰生产,减少供给,大幅上涨水泥价格50-60元/吨。辽宁地区企业也计划跟随这一趋势,先是小幅上调20元/吨,并在五一假期过后进一步上调。
辽宁中部地区水泥企业对于价格上涨持不同观点。销售情况较好的企业希望价格能够上涨,并积极推进执行,以减轻亏损压力,但同时也不希望丢失市场份额。而销售较差的企业虽然也期望价格上涨,但由于自身价格偏高,信心相对不足。
通过现状分析,辽中地区水泥价格大幅上涨确有一定困难:其一,5月份计划统一错峰生产15天,原停产的企业生产线本身也无法开启,无论错峰与否都是停产,但那些原本满负荷运转的企业,目前库位较低,甚至空库,能否执行停产15天成为疑问。其二,不同企业销售价格差距在20-40元/吨,高价企业可能会选择观望,与低价企业同等幅度上涨的概率不大。所以,低价企业可以顺利恢复价格上调20元/吨,但市场整体大幅度上涨50元/吨不易实现。
总体来看,基于当前煤炭等原材料成本测算,辽中地区的水泥价格已经“降无可降”,市场竞争也几乎达到了“极限”状态。短期内,由于亏损严重,水泥价格可能小幅恢复上调,而大幅上调或持续性上调依旧困难,预计将继续在底部徘徊。中长期看,只有进行行业整合,才能实现在困境中逆风翻盘。
四、整合步伐缓慢,陷入了僵持和博弈阶段
近些年,为化解产能过剩,优化市场环境并寻求新的发展格局,辽宁省水泥行业一直在积极推动行业整合。
2017年,在辽宁省政府推动下,水泥协会牵头,山水、亚泰、北方等六家省内水泥企业自发组建成立“云鼎水泥”平台,力求通过协同合作实现共同发展。2021年,中国建材、金隅冀东及辽宁大鹰水泥在辽宁合资组建新公司。遗憾的是,因各家难达共识,运行停滞,未能化解辽宁产能过剩的局面,两次合作均以失败告终。总结下来,对于大型企业而言,或许是整合的时机还不够成熟;但对于被整合的中小型企业而言,却是错过了高价出手的最佳良机,个别企业也正在为此前自己的“傲慢”买单。
2023年,由唐山冀东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材旗下的天山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持股成立了辽宁金中新材料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再次发起行业整合攻势。据悉,央国企再次联手,按照股东双方的战略要求,立足辽宁,开展水泥行业整合工作,现已完成在辽企业的尽职调查及审计评估现场工作。
此次调研,数字水泥网也重点就行业整合与不同企业进行了探讨。据被调研企业反馈,过去这一年,整合方与本地民营企业虽进行了洽谈,但因价格问题尚未达成实质性合作。双方对于价格的期望存在分歧,成为合作的障碍。
与冀东水泥、中国建材早期各自采取的单独并购模式不同,目前大企业整合策略更加侧重于市场化运作,并特别强调在并购过程中定价的合理性。时过境迁,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大型水泥企业过去“一揽子”的收购模式难以重现。特别是在当前行业进入下行周期,需要更加注重资产价值的真实体现,因此,高溢价整合将不再是其整合策略的一部分。
调研发现,辽宁水泥产能出清缓慢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大型企业集团如亚泰、北方、冀东和天瑞因资源、成本等因素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产能被迫停产力度更大,市场份额不断减少,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的单体民营企业对未来仍抱有希望,期待能够坚持到“黎明”之后,即便有意出售资产,也期望获得更高价格。因此,整合方与被整合方目前陷入了僵持和博弈阶段。
调研进一步了解到,在本土民营企业群体中,确有个别企业凭借多元化产业发展,或许能够挺过当前的这轮周期挑战,坚守至黎明的到来。但是,也不乏一些企业因为债务负担沉重,资金链已经断裂或岌岌可危,还有的拖欠工人薪资和材料款项而面临法律诉讼,这些企业极有可能上演“倒在黎明前”的悲情一幕。
单从当前产能优劣视角审视,不可否认,部分单体民营企业占据了优势地位,大型国有企业的产能在某种程度上处于“趴下”的状态。但值得注意的是,鉴于大型国企,特别是作为北方地区的龙头企业,尽管其劣势产能可能面临退出市场,但在辽宁市场的布局,显然不会轻易舍弃。
倘若收购计划未能如愿,或者收购所需成本超过了重置成本,大企业是否会考虑将劣势产能进行置换?再或者战略性放弃直接收购,任由其自然竞争,直至有些企业因亏损无法运营、最终走向破产清算的局面。正所谓,一张“底牌”一步棋,届时市场竞争格局必将迎来新的变革。
长远角度看,存量整合思维无疑对行业发展更具有深远意义。金中公司的成立,其初衷在于优化辽宁省水泥行业的竞争格局,而非加剧竞争态势。辽宁本土水泥企业应该为此感到庆幸,因为仍有大型企业愿意在此关键时刻进行收购,以推动行业整合与发展。相比之下,贵州、云南等地的水泥企业却长时间面临无人收购的困境。
目前,辽宁省水泥行业正站在一个决定性的历史转折点。行业的症结已经明晰,各企业对行业未来发展也达成了高度共识——唯有通过整合,才能救企业于水火,实现行业整体繁荣。
产能过剩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收”之暖。企业整合过程中一定会面临挑战和痛苦,但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们期待未来两三年内看到整合的积极成果,辽宁省以及整个东北地区的水泥行业,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成为其他地区借鉴和学习的典范。
调研后记:此次实地调研,笔者深切地感受到了辽中市场的低迷与惨淡。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需要考虑退出的不仅仅是中小企业,除了北方龙头以外的缺乏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面对“鸡肋”般的布局,是否也需要选择性地舍弃,以集中资源,优化结构,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生命力,成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
特别鸣谢,给予本次调研支持和协助的各水泥企业!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z6尊龙z6的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z6尊龙z6的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z6尊龙z6的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 暂无资料